首都40所高校师生用7首歌献礼祖国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当《松花江上》的旋律响起,拉开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暖场环节奏唱抗战曲目的序幕。
广场上,三千人齐声高歌的旋律激荡人心,军乐团雄壮的铜管乐声威震苍穹,成为当天活动的亮点之一。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本次纪念大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40所首都高校的3000名学生组成的合唱团,共同演绎了《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等7首歌曲。
据了解,合唱团的学生经过分区训练、保障性训练、联合性训练等阶段,历时一百余天,最终达到了“千人合一”的效果。
合唱团的成员们有着各种红色“基因”:有的来自革命老区,有的既是大学生也是,有的有多次参加重大活动的经历,还有学生的祖辈们曾参与抗日战争。这些红色基因,在青年们心中埋下了传承红色精神的坚定信念。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赵博谦曾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是群众方阵“祖国万岁”中的一员。与那次活动相比,他表示本次合唱活动训练强度不减,爱国情感再次升华,崇高的使命责任感更铭记于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退伍大学生士兵吴洋洋曾参加过2023年中部战区“逐梦联合为打赢”文艺调演。再一次参加重大合唱活动,吴洋洋对青年的使命感有了更新的理解。“之前我是以中国人民的身份,是‘兵演兵,兵唱兵’,我们用表演展现了军人的风采。参加这次重大活动,我既是大学生,也是,是‘为国唱,为军唱’。身份虽然变了,但我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
在广场合唱团区域的前面,8个一米多高的分指挥台上,20名广场合唱团分指挥轮流登台指挥,调动着合唱团成员的情绪,把控着节奏。
据广场合唱分指挥团队领队焦琳介绍,这20名分指挥均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专业的学生,经过六轮考核才入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和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活动中,首都师大均承担了广场合唱分指挥的任务。
焦琳表示:“与前两次指挥活动相比,本次活动的歌曲演唱难度整体上更高。比如,《松花江上》是一首悲壮的慢歌,歌曲的情感层次很丰富。《保卫黄河》的速度很快,还是多声部歌曲,想唱齐并不容易,但必须做到整齐划一,练就绝对清楚的拍点和气口。”
为解决这些难题,分指挥团队从5月初就组队在校内训练,7月还到校外进行了十天的封闭式训练。
分指挥唐以萱透露:“在集训期间,我们每天要进行12小时的封闭体能和专业训练,挥拍两万多次,真是汗如雨,但我们也毫无怨言。持续地练习,让我们练就了肌肉记忆。”
大型室外活动指挥更强调统一性,据广场合唱分指挥训练负责人李刚老师介绍,为了让20名分指挥的动作保持整齐划一,团队在训练场地上拉起了两根长绳,让分指挥们在两根绳子间挥拍,以此保证他们的动作幅度一致。
成功的路上从没有捷径可走。连续几个月高强度的训练,需要学生们内心有强大的精神支柱。
首都师范大学第一时间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开展音乐情景党课、红色观影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8月30日下午,学校邀请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先生的孙子欧阳维教授、中国人民军乐团原团长于海,入校为分指挥团队开讲思政课。
在排练期间,各高校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大思政课,引领合唱团师生在深度领悟中筑牢爱国担当。北京联合大学合唱团师生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后,学生赵大明表示:“这次‘行走的排练’把乐谱上的音符变成了滚烫的记忆——许多歌曲不再只是曲目,而是民族危亡时的怒吼。”
来自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中央财经大学学生李觐屹,在这次合唱经历中深刻领悟到红色文化是流动在青年血脉中的生命张力。学校成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青年红色领学示范宣讲团,为同学们开展“音乐思政课”“场馆思政课”等活动。李觐屹表示,合唱的声浪响彻广场,那是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用青春的声音,回应着先烈用生命写下的答案。“正如《黄河大合唱》中那句‘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而我们的歌声,必将让抗战精神的火炬永远燃烧!”yy易游体育yy易游体育